中风是什么感觉?
“连吃口饭都费劲,差点就只能靠根管子过活。”
“走路像踩棉花,说话也不利索。”
1
最开心的莫过于又能亲口品尝各种美食
张爷爷(化姓)已被中风后遗症折磨长达 10 余年,右侧肢体偏瘫使他的行动严重受限。入住祈福医院护老中心 4 个多月后,家属慕名来到李碧生主任门诊求医。当时,张爷爷不仅肢体活动不便,今年 8 月的一场高烧更导致他吞咽功能急剧减退,只能依靠鼻饲管进食。
李主任接诊后,深入分析病情,认为通过针灸结合中药治疗有望改善其吞咽功能。从经络学说来看,咽喉与多条经络相连,其中足阳明胃经 “循喉咙,入缺盆”,手太阴肺经“从肺系,横出腋下”等,通过针刺相关经络上的穴位,可起到调节气血、通利咽喉的作用。李主任选取了如廉泉、天突等多个穴位进行针灸刺激,以激发经络气血的正常流通,改善局部气血阻滞的状态。
△李碧生主任为张爷爷针灸
同时,在中药配方上,选用了黄芪、白术、茯苓、五指毛桃等药材。依据中医脾胃学说,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中风后患者正气受损,脾胃功能多受影响。多药合用旨在健脾益气、增强机体功能,使气血生化有源,为身体机能的恢复提供物质基础。经过一段时间的系统治疗,张爷爷逐渐恢复了咀嚼和吞咽能力,家属还发现,他的言语功能也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这让张爷爷能够更好地与家人交流互动,重新燃起了对生活的热情。
2
头皮针下的健步如飞
在祈福国医馆,除了张爷爷,还有很多中风后遗症的患者慕名而来。陈叔(化姓)在中风三个月后,饱受右侧肢体偏瘫的困扰,肢体无力,走路步态不稳,言语表达也变得迟缓含糊。李主任针对陈叔的病情,采用了头皮针疗法。
△李碧生主任为陈叔针灸
头皮针疗法是基于头部经络与脏腑气血密切相关的中医理论。在中医经络学说中,头部为诸阳之会,汇集了众多经络气血,与全身脏腑器官有着紧密联系。如足少阳胆经“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督脉“上至风府,入属于脑”等。通过刺激头部特定区域,能够调节全身气血运行和脏腑功能。
李主任依据头皮针的标准化穴名方案,精准定位运动区、言语区等关键穴位,这些穴位分别对应着肢体运动功能和言语功能相关的经络气血调节区域。运用巧妙的针刺手法激发穴位的经气,促进脑部气血的重新调配与滋养,从而改善肢体和言语功能障碍。在不到一个疗程的时间里,陈叔的言语逐渐清晰流畅,走路也恢复了往日的顺畅自然,重拾生活的乐趣与信心。
李碧生主任手中的每一根银针
都承载着对患者满满的关爱与责任,
赋予了像张爷爷、陈叔
等众多中风患者重新拥抱生活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