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岁男童小华(化名)自今年春节后,竟出现不时在众多场合学狗叫,模仿狗的动作,且次数越来越频繁。更严重的是,小华在与人冲突、情绪激动时还会动手抓人,咬人,吐口水等,家里人始终纠正不过来,只好带他到医院看心理医生……
10月10日是第32个“世界精神卫生日”,今年的主题是“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共同守护美好未来”。很多人认为,小孩子没有成年人的压力,就没有烦恼,其实不然。
绘图:简仁山
学狗叫竟是为了不被人欺负
在广东祈福医院神志病科(心理科)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中心,接诊的心理治疗师岑巧妹对初次见到小华时的场面印象深刻……
小华当时几乎处于“沸腾”的状态,候诊时多次敲门,扭动门把手,异常烦躁和多动。爸爸单独进入诊室向岑医生介绍,2020年孩子在外院确诊了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今年春节以来更是出现了学狗叫,抓人,咬人,吐口水等行为。就在爸爸描述病情之时,“汪汪汪”门外的小华开始学狗叫……
岑医生随后单独跟小华聊天,耐心地询问。或许是感受到了岑医生的友好,小华开始控诉家中大人、老师、玩伴等人。他表示自己多次被同小区的大孩子欺负,孤立无援的他告诉爸爸后反而被责怪经常惹事。同时,爸妈在辅导功课时经常斥责或动手打他;家里人不和睦,家庭氛围很紧张;在学校也有几个同学对他很不好等,“我想‘报仇’,却总是被人揍。”
岑医生抓住“今年春节”这个时间点,慢慢引导小华道出学狗叫的原因。
春节走亲戚时,小华发现舅舅家的两条大狼狗每次冲人大叫,大家都会很害怕地躲开。于是他认为“狗叫声”很厉害。他细心地观察并模仿大狼狗的姿势和声音,并在回家后,只要有人对他说话的语气没有那么友好,他就“汪汪汪”大叫,“谁要是敢欺负我,我就学狗叫”。
后来,小华不慎被猫抓伤,家长赶紧带他去打疫苗。他便认为“猫爪抓人”也是一个厉害武器。小华特地让大狼狗和猫猫舔他的脸,他认为,从此自己便被赋予了犬吠、猫爪抓人及狗咬人三项本领。
针对性治疗方案告别“猫狗行为”
岑医生考虑孩子处于焦虑状态而且有儿童青少年常见的情绪问题,且此前已确诊了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于是制定了详细的针对性治疗方案。
首先是缓解易激惹情绪。小华长期得不到充分的理解与支持。岑医生让家长要予以倾听,共情孩子的情绪,表达对他愤怒和委屈的理解,认可他在学习中努力、认真的部分,让他感觉到自己不只有糟糕之处。
其次是针对家里人的心理健康教育。小华家庭情况相对复杂,年幼的他常担心自己被抛弃,缺乏安全感。“父母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非常大,家长协同治疗,是儿童心理治疗的重要环节之一。”岑医生详细跟家长讲解该年龄段儿童的认知、行为发展水平与特征,提高他们对孩子多动障碍、情绪问题的认识。
最后,结合家庭治疗,角色扮演,表达训练,设置奖励机制等,一步一步让小华学会代替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感受,将狗叫、猫爪抓人、狗咬三项武器“还回去给猫狗”,提高孩子情绪的稳定性。如今,小华已几乎不再出现这三种行为。
岑医生表示,儿童期属于个体生长发育快速时期,其心理也伴随着身体的发育不断变化,家长应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关注孩子不同的心理特点,才能理解孩子行为变化的原因。6-12岁阶段的儿童,主要通过具体的物体、过程或事物来进行思维和运算,且模仿能力很强。如今出现情绪不稳的儿童越来越多,且有低龄化的趋势,家长应注意自己本身的榜样作用,且在孩子出现情绪问题及时给予正确引导或寻求专业心理辅导。
南方+记者 欧旭江 通讯员 祈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