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岁的张先生(化姓)面色惨白地躺在抢救床上,监护仪上的数字让人担忧:血压降低、心率加快、血红蛋白仅剩60g/L。6天前的一场车祸,让他陷入了比车祸现场更凶险的生命危机。

图源AI生成
紧急:保守治疗突遇“沉默杀手”
3月5日,张先生在车祸中遭遇创伤性脾破裂。在外院接受了保守治疗,然而,看似平稳的病情却暗藏危机。11日凌晨,他突然出现持续性腹痛加剧,伴随着血色素明显下降,心率加快——这正是迟发性脾破裂的典型症状,由于外院救治条件有限,张先生被紧急转入祈福医院急诊科。
急诊行全腹CT提示:脾脏挫裂伤并脾脏破裂,伴腹、盆腔多发积血等。急诊医生表示:“必须立刻止血!”随后张先生被紧急转入普通外科中心肝胆胰外科。但难题来了,传统手术需切除整个脾脏,但对于这位年轻患者来说,脾脏切除意味着免疫力大幅下降,未来可能面临终生感染风险。有没有既能堵住出血点,又能保留器官的办法?

图源:千图网
保脾又保命:微导管里的奇迹
有!肝胆胰外科主任蒲淼水给出了答案——介入栓塞术。患者很快被转入DSA介入手术室。蒲主任考虑患者外伤后6天了,脾破裂造成的出血可能为持续性,且不排除有急性出血的风险。虽然血色素仅60g/L,经输注400ml红细胞后,血压及心率逐渐趋于平稳,团队决定先行介入治疗。
手术中,蒲主任与王鑫医师采用经皮脾动脉造影精准定位脾脏出血点,再通过股动脉导管插入直径不足1mm的微导管(内径仅比头发丝稍粗),将特制血管栓塞颗粒物逐渐送达脾脏破裂血管。整个过程犹如在血管迷宫中完成了一场"微雕手术",既成功阻断出血源,又完整地保留了正常的脾脏组织。
“就像给漏水的水管打上智能补丁,既能止漏又不影响正常供水。”蒲主任用通俗的比喻解释着这项黑科技——经皮选择性脾动脉栓塞术。医生们争分夺秒,术中造影见脾动脉分支血流阻断,手术顺利完成。
术后,医生行腹腔穿刺置管,引流出将近2000ml腹腔积血。随着治疗推进,患者心率、血压、血色素等指标逐渐回复平稳。在医护人员精心照料下,张先生逐渐康复,尽管过程充满风险,但每一次好转都让他和家人倍感欣慰。

介入栓塞术后,止血成功
介入栓塞:打响精准狙击战
脾脏位于左肋窝下,海绵状结构使其成为腹部易受损器官之一。“在腹部创伤中,脾损伤发生率高达20%-40%,”蒲淼水主任强调,脾破裂治疗需遵循“保命为先,保脾为次”的原则。脾切除术能快速止血,但随着医学进步,脾动脉栓塞术也成为创伤性脾破裂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在确保生命安全前提下保留器官功能。

脾脏示意图,图源千图网
脾动脉栓塞术是在局部麻醉下,经股动脉穿刺置入血管鞘,引入导丝、导管,行经腹主动脉、腹腔干,选择脾动脉后,注入栓塞颗粒,堵住出血血管,从而到达脾脏破裂止血的目的。蒲主任提醒,一旦左侧上腹发生了暴力撞击,比如车祸或外伤,需留意这种情况的发生,如果发现伤者心跳加快、心慌、面色及口唇发白等失血性休克表现,应立即送医救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