揪心!一根鸡骨引发的“血案”
时间回到3天前,为了给孩子补充营养,宝妈煮了鸡肉,让1岁的飞飞(化名)拿在手上吃。晚上孩子开始发烧。隔天,妈妈紧急带着飞飞来儿科门诊,张又祥主任查体发现咽部红肿,血常规报告C-反应蛋白升高、白细胞总数升高、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升高,说明存在感染。在问诊中,张主任了解到家人有让孩子自行吃鸡块/排骨的习惯,他高度怀疑有异物卡食管的可能,但由于飞飞不配合拍片,建议先消炎、密切观察和随访。

张又祥主任往期出诊图
两天后,家长带飞飞前来复诊,张又祥主任发现孩子发热情况改善、咽部充血好转,食欲良好,但飞飞在进食时仍出现吞咽困难。“这个孩子喝水/奶都是正常的,就是吃粥类有困难”张又祥主任仍考虑是异物留存的原因,紧急安排上段+中下段食管CT平扫+三维重建检查,果然不出所料,结果报危急值,食管上端有异物,立即收入住院。

CT检查图
02识骨寻踪取异物,医生这波操作稳了!
婴幼儿消化道发育尚不完善、食道细、管壁薄,如果异物长期嵌顿于食管内,会压迫气管,导致气管变窄影响呼吸,还会导致食管脓肿、穿孔等并发症。为解除这一危机,张又祥主任立即组织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麻醉科、内镜室等多学科讨论诊疗方案。经综合评估后决定在内镜室为患儿行经胃镜食管异物取出术。
由于飞飞的食管相比成年人更加狭窄,大大增加了操作难度,加上患儿年龄小给麻醉也带来了不小的挑战。28日,做好一系列术前准备后,麻醉科主任魏涧琦亲自上阵,为孩子做好麻醉,随后内镜室覃黎葵主任缓慢放入内镜,在食管壁上段找到“鸡骨头”,牢牢嵌入粘膜壁上。

覃黎葵主任往期图片
“这块‘鸡骨’边缘非常锋利,如果操作不慎可能造成二次伤害。”覃主任团队凭借精湛的技术及娴熟的操作技巧,很快取出长1cm*0.5cm的鸡骨,且食管壁未受损伤,及时解除了患儿的痛苦。看着转危为安的孩子,家长感激不尽。术后第2天,飞飞在医护人员的精心照料下恢复往日的活泼,康复出院。
03 触目惊心!这些“隐形杀手”就在身边
事实上,每年孩子误吞异物的新闻屡见不鲜。其中包括整颗坚果(花生、核桃、腰果等)、果冻、软糖、年糕、带核水果(龙眼、荔枝等)、多刺鱼肉、碎骨食物,以及纽扣电池(2小时可灼穿食管)、磁力珠(引发肠穿孔)、别针、硬币等。
“这些小小的异物,往往潜伏着巨大的危机,家长尽量别让孩子去玩、自行吃这些东西。”张又祥主任提醒,婴幼儿在食用鸡鸭鱼肉时,一定要先剔除骨头鱼刺,避免造成误食,一旦怀疑误吞异物/出现吞咽困难等症状,请及时就诊,切勿用食物强行吞咽,容易加重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