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29日,是第十三个世界卒中日,大家可能对卒中一词比较陌生,但其实卒中就是我们俗称的“中风”。
老人突发中风睡梦中去世,压力族通宵加班后中风抢救不及时,肥胖患者激烈运动后中风倒地不起等新闻已经屡见不鲜。为让市民了解中风、预防中风,10月26日早上,祈福医院神经内科张中平主任举行了主题为“治疗脑中风,预防是关键”的专题讲座,现场吸引了一批中老年市民前来参加,甚至有铁粉提前1小时早早到场占一个好位置。
张主任在讲座中说,中风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包括两种:缺血性和出血性,缺血性中风就是血管突然塞住了,血液不能流通至脑部造成损伤;出血性中风就是血管突然爆裂,造成脑组织损伤。其中缺血性中风占了60至70%的比例。
目前我国现有中风患病人数达1400多万,每年至少新发250万病例,每年死亡170多万,中风患病呈现逐年递增的态势,并有年轻化的趋势。中风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而且并发症也较其它内科疾病多,相当凶险。我国中风发病还呈现一定的地域特性,中风高发地主要集中在东北和西北部地区,得益于广东地区清淡的饮食习惯,相较于全国而言广东地区的卒中比例还是较低。此外,中风是人类三大致死性疾病之一,一旦发病,抢救不及时很可能会导致死亡,就算抢救回来愈后康复之路也很艰难。
张主任以本科室的三个案例讲述了目前中风的普遍现状:疾病危险得不到重视、有基础病患者没有干预治疗、中风突发不会判断、送治过程常被延误。为纠正大家对中风的认知,张主任特别强调了中风的征兆,据介绍,中风前期患者会出现头晕,特别是突然感到眩晕;肢体麻木,突然感到一侧面部或手脚麻木,有的为舌麻、唇麻;反复出现吐字不清或讲话不灵;肢体无力或活动不灵;出现与平时不同的头痛;不明原因突然跌倒或晕倒;短暂意识丧失或个性和智力的突然变化;全身明显乏力,肢体软弱无力;恶心呕吐或血压波动;整天昏昏欲睡,处于嗜睡状态;一侧或某一侧肢体不自主地抽动;双眼突感一时看不清眼前出现的事物等症状。
在专家的引导下现场市民学习了“中风120”的辨别知识,1看脸,是否有脸不对称、口角斜歪;2查胳膊,两手平举,是否单侧无力;0(聆)听语言是都口齿不清、表达困难。如出现以上任何一种症状,立即拨打120。
目前,神经内科收治病患约有70~80%是脑中风患者,10月也是一个非常危险的月份,这个月神经内科共收治几十例脑中风患者,患者年龄呈现年轻化趋势,基本都在60岁以内,最年轻的只有43岁,病情都较重,愈后也较差。主要是因为很多中风患者平时没有预防的意识,发病后并不自知疾病的症状或存在送医延迟的情况,认为要先通知家人回来查看或睡一觉等症状缓解,这些做法都是错的!以后出现中风征兆,应该立即拨打120,走卒中救治绿色通道,尽快送院医治。
中风救治有黄金3小时,越早开通堵塞的血管越对康复越有利,4.5小时是开通血管的极限时间,超过6小时则会造成不可逆的伤害甚至是死亡。
中风如此凶险,只能干着急?张中平主任提醒,中风会与年龄、遗传、性别、种族有关,这类因素不可干预。但中风同时和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高血脂、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吸烟、肥胖、颈动脉狭窄、不良的生活方式等危险因素有关,这些危险因素则可以通过人为控制。所以这类有基础病的人群,要定期测量并控制血压;检查是否有心房颤动;戒烟;检查否有高胆固醇血症;糖尿病患者遵医嘱控糖;每日进行体育锻炼;低盐低糖低脂饮食。最重要是定期在专业医生的建议下做一个针对性体检,早发现,早干预,遏制疾病的“苗头”,不让疾病有可乘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