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8岁时颈部淋巴结肿大,一年多从蚕豆大长至核桃大,外院手术切除后病理提示良性,不料一年后又复发。如今父母带着11岁的他辗转来到祈福医院,病理科向当初手术医院借出病理切片,终于揪出“元凶”——霍奇金淋巴瘤。这是仅次于白血病和脑瘤的儿童第三大肿瘤,被认为是少数可以治愈的恶性肿瘤之一。对症规范化疗后,男孩病情终于有了起色!
淋巴结肿大2年,“蚕豆”变“核桃”
2017年底,林女士发现8岁的小辉(化名)左边脖子后长了个蚕豆大小的肿块,按压不痛,林女士不放心,立即带孩子到广州知名医院就诊,穿刺检查结果提示为良性的“增殖性淋巴结炎”,没有进行特殊处理,建议回家观察。
“我们也以为是淋巴结炎,就没在意。”没想到肿块越长越大,2年后,竟如核桃般大了。2019年7月,他们回贵州老家当地医院进行手术切除,病理切片结果提示为“肿瘤”,建议到上级医院进一步检查。父母便带小辉返回惠州的住处,没有再进一步就诊。
2020年6月底,小辉迎来5年级的期末考试。“我就发现那段时间他脸色发黄,没有血色,整个人没有精神,走路也没有力气,我们以为他是营养不良,就变着法子做饭给他吃。”林女士说。
“后来我发现他眼睛黄,耳后有一个鸽子蛋大小的明显肿块,人消瘦的厉害,而肚子却有点鼓,脚也水肿了,就感觉不对劲了。”小辉的爸爸说。
忐忑不安的夫妻俩赶紧带孩子到上次就诊过的广州知名大医院就诊。医生怀疑可能是由EB病毒感染引起的增殖性淋巴结炎。
疗效不佳,抽丝剥茧查出元凶:霍奇金淋巴瘤
7月17日,在朋友的介绍下,小辉的父母又带他到祈福医院就诊。
入院后,儿科郭荣辉主任和赵倩医生为小辉做了详细检查,发现他有低烧(38.2℃),全身皮肤黄染,眼巩膜黄染,口唇发白,在颈部摸到了数个肿大的淋巴结,左侧最大的一个为5×6厘米,如鸭蛋般大小,腹部膨隆,肝脾肿大,随即完善相关检查。发现小辉中度贫血,有EB病毒、疱疹病毒感染,给予对症治疗后,贫血症状有所改善,但其它情况好转不明显。
这是为什么呢?为了进一步了解清楚小辉的病情,在中山一院儿童血液科柯志勇教授指导下,建议从之前的手术医院借病理蜡块,重新做病理检查。
7月28日,祈福医院儿科与病理科进行了病理会诊。病理科廖秋林主任说,在病理切片上找到了典型的镜影细胞(RS细胞),可以考虑是: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混合细胞型。接着,又进行了免疫组化检查,对诊断结果进一步进行了确认。从2017到2020,终于找到了真正的病因。病理科的认真负责和精准诊断为儿科确定下一步的治疗方向提供了重要依据。
确诊后规范治疗,孩子终于好转了
随后的PET-CT检查发现,骨骼已有侵犯。“这说明病情已进入IV期”郭荣辉说。确诊后,儿科立即给予规范的化疗。
“可谓立竿见影,当天耳后鸽蛋大小的肿块明显缩小,肚子也软了,”林女士高兴地说,“虽然孩子化疗后曾出现过短暂的高热,但这还是让我们看到了希望。”
化疗第二天,小辉没有再出现不适。在柯志勇教授指导下,通过赵倩医生及儿科团队的精心诊治,8月5日,小辉各项指标基本恢复正常,出院回家休养。8月15日,小辉再次来到祈福医院化疗。“10天体重增加了4斤,脸上有肉了。”小辉的妈妈非常开心。本次化疗过程非常顺利,小辉没有出现什么不适。

柯志勇教授(右二)及儿科医生查房中
少数可治愈的恶性肿瘤,儿童预后尤佳
据医学统计,淋巴瘤是仅次于白血病和脑瘤的儿童第三大肿瘤,其中霍奇金淋巴瘤占比40%。郭荣辉介绍道,霍奇金淋巴瘤是淋巴瘤的一种独特类型,为青年人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被认为是少数可以治愈的恶性肿瘤之一。
霍奇金淋巴瘤的早期症状主要表现为淋巴结无痛性、进展性肿大,以颈部、锁骨、纵隔淋巴结最为常见。晚期可侵犯血管,累及肝、脾、骨髓等部位,并伴有发热、盗汗、乏力、瘙痒等全身症状。
霍奇金淋巴瘤的病因至今尚不清楚,一般认为与病毒感染、免疫功能失调、遗传、职业暴露和生活方式有关。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霍奇金淋巴瘤已成为可治愈性肿瘤。早期、及时、规范的综合治疗,可以实现临床治愈,或阻止疾病进一步恶化,最大限度地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一般来说,约80%的早期病人和约60%的晚期病人在接受规范治疗后可被治愈。尤其是青少年,预后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