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腹部甲状腺外科医护团队术后查房
一年前,谭奶奶因腰痛到骨科做腰椎核磁共振检查时发现腹主动脉瘤,下腹部能触及一搏动性包块,约拳头大小,摸上去就像心脏一样“砰砰砰”地跳动,因没有什么不适,谭奶奶未予处理。
近两个月来,谭奶奶感觉包块明显增大,跳动感还越来越强烈,一下一下的,“就像有个倒计时‘炸弹’似的,让我好心慌。”
9月30日,她到祈福医院腹部甲状腺血管外科就诊,并做了腹主动脉CT血管造影检查(CTA),结果提示:腹主动脉瘤及双侧髂总动脉瘤,其中最大瘤体直径达7.6厘米。
“腹主动脉瘤就像一个膨大的气球,在血流的冲击下,气球会越来越大,如此巨大的动脉瘤,随时有破裂的可能。”腹部甲状腺血管科娄洪军副主任医师表示,腹主动脉瘤发生破裂后,救治难度非常大,特别是高龄伴有其他疾病的病人破裂后死亡率更高,要尽快住院手术治疗!
微创介入治疗成功“拆弹”解危机
10月19日,谭奶奶住进了腹部甲状腺血管外科病区。由于谭奶奶有严重高血压(3级)、2型糖尿病,科室组织会诊并制定了微创的介入支架治疗方案。“仅行动脉穿刺即可解决问题,手术创伤小,非常适合耐受性差的高龄老人。”肖光辉副主任医师说。
据了解,传统手术需要开腹切除腹主动脉瘤的瘤样扩张段,并用人工血管替换被切除的血管,创伤大,出血多,麻醉风险高,而介入支架治疗通过介入的手段,将人工支架从股动脉送到病变的腹主动脉,让血液从支架内流过,从而避免动脉瘤破裂风险。与开腹手术相比,支架治疗避免了全麻、开腹,手术创伤大大减小,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
第二天,肖光辉在手术室、麻醉室的配合下,在局麻下为谭奶奶进行了经股动脉置管腹主动脉、双侧髂总动脉覆膜支架置入术和双侧髂内动脉栓塞术,成功将3个“炸弹”扫除。

手术中
术后6小时,谭奶奶便能下地活动,正常饮食。在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和护理下,谭奶奶很快康复,于术后第四天顺利出院。肖光辉提醒,术后1个月、6个月的时候复查CTA,没问题的话之后每年复查一次即可。

手术后造影显示动脉瘤消失
提醒:老年人高发,应定期检查,适时干预
腹主动脉瘤隐匿性极强,未破裂前基本无症状。“大部分患者都是体检、或因其他病就诊检查时发现,偶尔有患者是因无意中摸到肚子上有个跳动的肿块而发现。如果腹主动脉瘤突然出现了剧烈的腹痛,往往是瘤体破裂的先兆或已破裂的表现。”
肖光辉表示腹主动脉瘤重在早期发现,适时干预。由于腹主动脉瘤好发于老年人群体,因此对于有吸烟史,年龄大于60岁的男性;或是大于55岁,同时合并有高血压、高血脂等基础疾病的女性,建议至少每4-5年做一次腹主动脉超声检查。同时,要戒烟、戒酒,控制高血压、高血脂的发展。
如果发现有腹主动脉瘤,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合并高血压的患者,控制好血压是关键;二是避免撞击到动脉瘤的位置;三是定期复查,一旦直径超过5厘米或出现临床症状,如腹痛、腹胀、尿频、腰背部疼痛等,应尽快手术治疗。
专家介绍
肖光辉
副教授、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
广东省临床医学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医院协会血管疾病诊疗管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乳腺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
从事普外科临床、教学、科研工作近20年,在腹腔镜胃肠外科、甲状腺血管外科、肝胆外科和急腹症治疗方面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手术技术精良;尤其擅于采用腹腔镜微创技术治疗胃结直肠恶性肿瘤。在国家级、省级医学杂志上发表论著20余篇。主持省厅级科研成果4项、地市级科研成果3项。
娄洪军
副主任医师
国家卫健委和省卫健局专家库成员。毕业于南华大学临床医疗系,从事临床工作40余年,擅长腹部甲状腺血管外科各种常见病及肝、胆、胰、脾、胃、肠各种疑难杂症的诊治;完成大量常规及微创手术,包括胆石症复杂手术,肝癌、胃癌、肠癌、胆管癌、甲状腺癌、乳腺癌根治术;对各种疼痛的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各种疑难杂症、慢性病方面具有独到经验。在国家级、省级医学杂志发表论文十余篇。
崔东明
科室主任、副主任医师
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普外科微创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胃癌、肝癌、甲状腺癌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
从事普通外科临床工作20余年,擅长腹外疝、甲状腺、胃肠、肝胆、胰脾等疾病的诊断及手术治疗,尤其擅长腹腔镜精准微创手术,如腹腔镜下胃结直肠癌根治术、肝脾肿瘤切除术、甲状腺癌根治术等。发表核心期刊论文20余篇,主持、参与科研课题多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