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以来,甘辉燕始终将这句话牢记于心。2009年,已有十几年护理经验的她加盟广东祈福医院,先后就职于神经内科、护老公寓,现在康复科担任主管护师。30年漫漫护理路,她带着温柔和耐心奋斗在工作岗位上,将看似平凡琐碎的护理工作做到了极致,也因此两次获得康复科年终表彰“最佳服务奖”。在她看来,护理工作貌似大同小异,一定程度上却代表了医院的服务质量。对患者和家属来说,护理人员的服务好不好,直接影响着他们对医院的认识和评价。

甘辉燕
谈服务态度:好的服务态度和专业护理一样重要
采访前,记者特地与患者、家属、同事聊起甘辉燕,大家对她的评价都出奇地一致:“从来没见她发过脾气”。听到这样的评价,甘辉燕笑了,“这世上真的有没脾气的人吗?当然不存在。”与其说没有脾气,还不如说是她善于控制情绪,不让坏情绪影响工作。对甘辉燕来说,年轻时不发脾气,主要是受家庭影响,父母告诫她,遇事多商量,把自己的情绪放在一边,奔着解决问题的目的去做事、做人。现在不发脾气,已是习惯使然,时间如一条长河,把脾气洗涤和沉淀,留下了最精华的部分。“生气是一天,不生气也是一天,为什么不开开心心度过每一天?”

甘辉燕推病人与家属见面
谈护老工作:每个人终会老去
甘辉燕很少拒绝病人,对于患者或家属的要求,只要是不违背原则的,她都尽量满足。即便是不能满足,她也会耐心地把事情解释清楚。
甘辉燕回想起此前她在护老公寓的工作历程。护老公寓每周固定一天统一送老人家外出,逛逛超市,买买零食,但个别老人“馋虫上头”,在非外出日也会请她帮忙买东西吃,通常遇到这种情况甘辉燕都会帮忙。有些小零食很难找,她会多方打听,多跑几家店,“尽量让老人吃上那一口”。甘辉燕感慨地说,人老了,就像小孩,需要人照顾,需要人哄。正是这种无微不至、贴心真诚的照顾方式俘获了老人们的心,2016年甘辉燕要调回神经内科时,很多老人都流下了不舍的眼泪。

甘辉燕(左二)在问候老人
谈护理工作:既要专业又要心系患者
作为“责任制整体护理”24小时管床护士,甘辉燕把护理流程执行得既标准化又人性化。患者和家属纷纷自发在微信端给她点赞,去年12月,有21条好评信息是送给甘辉燕的,相当于几乎每个上班日,她都收到表扬。有人笑言,患者和家属都成了她的“粉丝”。甘辉燕则开心地说:“那我更要好好地宠爱他们!”
护理工作琐碎而忙碌,她却感到无比充实和快乐,并在多年的工作中形成了一套“固定模式”:患者入院,她第一时间进病房自我介绍,并充分了解患者是否在外院做过治疗,是否做过康复训练操等情况;之后的每天上班前20分钟,她会到自己负责的病房了解夜里患者的情况;下班时一一告知患者,如有任何需求,仍可随时联系她。

甘辉燕(左二)在带领患者做康复操

改良后的病号服上衣和裤子
除了基础工作,为了给患者更好护理体验,她在工作中不断累积经验并予以创新,由此提供了很多优质的“增值服务”。针对功能康复的患者,排练偏瘫康复操、口腔康复操、吞咽康复操等,每周五下午她在护士站前台带领患者一起训练,后来因疫情关系训练被迫中断。至今患者提起此事仍表示惋惜。针对留置PICC管和引流管的患者,她将病号服进行改良,把上衣的胳膊、裤管改成开口绑带式,不但解决了每天查房脱衣、穿衣和隐私暴露的困扰,还能顺便把尿袋固定住,藏在裤管里,避免了引流管反流引起的逆行感染,防止因牵动导致尿道出血,消除了插着尿管走动带来的难堪。虽然是细节上的小改动,却是“心系患者”深刻内涵的本质彰显。“在我的内心里,患者就像家人和朋友,一个小小的改动,就可以保全他们的尊严,何乐而不为呢?”
“护理工作毕竟是专业性极强的工作,要想彻底取得患者和家属的信任,还要从专业上‘折服’他们。”甘辉燕总结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