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是我国最常见的慢性传染病之一,其传染性也让广大群众提心吊胆。一般来说,乙肝病毒主要通过母婴、血液、家庭内部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防止被乙肝病毒感染的直接方式就是阻断这些感染途径。那么,如何才能预防乙肝病毒感染呢?
一、接种乙肝疫苗
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HBV感染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除了新生儿之外,乙肝疫苗的接种对象还包括婴幼儿和乙肝高危人群,具体有医务人员、经常接受输血或者血液制品者、家族有乙肝病史者,免疫功能较差者等等。
乙肝疫苗接种的全过程共3针,按照0、1、6个月程序,即在接种第1针疫苗之后,间隔1个月注射第二针疫苗,再间隔6个月注射第三针疫苗。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则是越早越好,要做到在出生后24h内接种。新生儿的接种部位为大腿前部外侧肌肉内,儿童和成人为上臂三角肌中部肌肉内注射。单用乙肝疫苗阻断母婴传播的保护率可达到87.8%。
二、传播途径预防
从乙肝的传播途径着手,做好各种预防措施也是阻断乙肝感染的重要方法。
①作为乙肝病毒携带者的孕妇来说,应避免羊膜腔穿刺,并缩短分娩时间,保证胎盘的完整性,尽量减少新生儿暴露于母血的机会。
②若夫妻中有一人为乙肝病毒携带者,那么另一人应接种乙肝疫苗。
③大力推广安全注射(包括针刺的针具),对牙科器械、内镜等医疗器具应严格消毒。医务人员应按照医院感染管理中标准预防的原则,在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及分泌物时,均应戴手套,严格防止医源性传播。
④服务行业中的理发、刮脸、修脚、穿刺和纹身等用具也应严格消毒。注意个人卫生,不共用剃须刀和牙具等用品。
三、对患者和携带者的管理
各级医务人员诊断急性或慢性乙肝患者时,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时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报告,并应注明是急性乙肝或慢性乙肝。建议对患者的家庭成员及其他密切接触者进行血清HBsAg、抗-HBc和抗-HBs检测,并对其中的易感者(该3种标志物均阴性者)接种乙肝疫苗。
对急性或慢性乙肝患者,可根据其病情确定是否住院或在家治疗。患者用过的医疗器械及用具(如采血针、针灸针、手术器械、划痕针、探针、各种内镜及口腔科钻头等)应严格消毒,尤其应加强对带血污染物的消毒处理。
对慢性HBV携带者及HBsAg携带者,除不能献血及从事国家有关规定的特殊职业(如服兵役等)外可照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但要加强随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