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中提到的点点,对医院骨科中心、康复中心赞不绝口,究竟是什么事情让香港的钟女士如此感激不尽呢?
质疑→尝试
手术完马上康复介入
骨科中心于6月11号为钟女士进行了手术。手术一做完,骨科中心主管医生梁镇南便给康复中心发送会诊信息,启动骨科-康复一体化治疗模式,在6个小时内制定了康复超早期治疗流程和计划。
当梁医生和康复中心的李涛物理治疗师前往病患钟女士的床前查看,说明来意后,钟女士及其家属感觉不可思议,“这么快就要做康复吗?才做完手术,身上还有引流管,要不要等伤口好些再进行?香港没这么快做康复的。”种种质疑的声音抛给了李医生。
李医生对钟女士和家属详细解析了早期介入康复的好处及其重要性,并让钟女士尝试在床上进行髋膝关节被动活动及中频治疗,做完后钟女士感到轻松、舒服很多。于是,李医生继续指导她进行主动康复,如踝泵动作、股四头肌长运动等,最后还通过手法帮她松解下肢肌肉的酸痛。
接受→信任
短时间内快速康复,已能站立行走
从最初的右腿可在床面上移动,到随后脚不离床面能弯曲、膝关节和踝关节更有力,再到髋关节被动的活动范围达到70度;从术后5天亦能独立坐立床边,到术后7天能在助行器的辅助下站立,再到术后9天能助行器的辅助下行走......在李医生的康复治疗下,钟女士每天都在感受康复的奇迹。
经过一系列的治疗,患者已经感觉不到疼痛,腿部也更加有力,能在这么短时间内既能站立也能行走,对于钟女士而言想也不敢想,于是她把所有之前的质疑和戒备统统放下,每天最期待就是等待李医生前来做康复治疗。
床边→功能训练室
走入生活,让康复锻炼为功能所需服务
由于钟女士家住复式房日常需要上下楼梯,床边康复锻炼不能很好兼顾腿部功能的恢复,经与骨科梁医生的沟通和评估,决定将康复训练的地点转移到康复中心功能训练室。这里有一套完整的阶梯训练器械,可以模拟上下楼层所需功能的锻炼,而且功能室也配有训练下肢的抗阻训练器械,非常适合钟女士的康复。
钟女士和李医生配合得非常好,经过不久的康复训练,就能双手扶梯上下阶梯,考虑到钟女士家中楼梯为单边扶手,李医生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特意为她设计了一套双手扶单边扶手上下阶梯的动作,以帮助她快速回归到生活中。

康复训练中的李医生和钟女士
康复出院→定期随访
放下一份芥蒂,收获一份信任
在骨科中心、康复中心团队的共同努力下,经过20天的康复治疗,钟女士康复良好,达到出院标准。
出院前,李医生特别叮嘱了术后的禁忌和注意事项,并添加了她的微信,方便日后跟踪随访及预约复诊。钟女士拉着李医生的手说,她有一个朋友,也是摔断了股骨颈,在香港做了手术但是没有及时进行康复,现在手术的地方还会很痛,走路也是一瘸一拐,所以来祈福医院做治疗时心里很害怕会变成她的朋友一样,没想到这里的技术和服务这么棒。原来在手术后几个小时就介入康复对患者而言这么有用。
出院后,钟女士最初半个月每周前来2次门诊康复,慢慢每周1次,到现在两周1次,目前已经可以不借助任何助行器独立行走。为此,钟女士写了一段发自肺腑的感谢留言,感谢骨科-康复团队的帮助,感谢他们的努力让患者看到了伤患后的曙光。

祈福医院康复中心
康复中心整合全院康复资源,由康复门诊、康复病房、康复治疗部三部分组成。门诊设有三个专科,包括康复专科、针灸专科、推拿专科;治疗部包括PT组、OT组、ST组、针灸组、推拿组、辅助器具组,治疗面积逾2000平方米;住院部包括神经康复专科、肌骨康复专科、其他疾病专科,共有床位有70张。
康复中心特聘国际物理医学与康复学会理事、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康复科前任主任燕铁斌教授担任学科带头人,目前共有医务人员76人,包括医师33人,治疗师27人,护士16人。其中,主任医师3名,副主任医师4名,主治医师13名。
康复中心秉持“康复前移、全程协同、康复与治疗融合”理念,融合“早介入、全过程、大康复”观念,为患者提供个性化康复医疗服务。

李涛--物理治疗师
咨询电话:84518222转5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