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在剧烈运动、交通事故等情况中经常会发生骨折,此外,很多家庭中有老人,随着年龄的增大,如果老年人患有骨质疏松,就很可能在轻微外力(如咳嗽、打喷嚏、搬动轻质物体等动作产生的力量)下引起骨折。当骨折发生时,国人通常都会“以形补形”迫不及待地给患者大肆进补,其中以骨头汤最为常见。广东祈福医院骨伤科孙小平医师指出,其实这是饮食上的一个误区,骨折初期(1~2周)大多是制动期间,此时应避免进食过于油腻的骨头汤以及大量难以消化的肉类,也不宜摄入过高的钙质。正确的饮食应以易于消化和吸收的原则为宜,进补则应缓一缓,放到骨折的中、后期才能起到调养的作用。
原来,发生骨折时伤筋动骨,受伤的部位因气滞血瘀而往往会出现肿胀,此时的治疗应以活血化瘀、行气消散为主。因此,饮食应以清淡为宜,不能过早给予肥腻滋补之品,如骨头汤、红烧肉、带皮鸡汤等,否则不但容易增加胃肠道负担,造成消化不良、便秘,且使旧瘀不去而新骨难生,骨痂生长迟缓,导致影响日后关节功能的恢复。孙小平指出,在患者骨折的早期,饮食营养丰富而易于消化即可,可与正常人相同,避免进食油腻和辛辣品,多吃水果、蔬菜和粗纤维食物。如果有进补的需要,可在骨伤科和营养科专家的建议下开食疗方,以帮助身体活血化瘀。
在骨折发生的中后期(即2周后),此时大部分瘀肿已被身体吸收,骨痂开始生长。孙小平介绍,此时患者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卧床静养后,机体处于高代谢状态,钾、钙等元素丢失较多,所以饮食上应逐渐由清淡转为适当的高营养补充,如增加骨头汤、三七煲鸡、猪肝、牛奶、豆腐、虾仁等富含钙、蛋白质的食物,以达到接骨续筋、促进骨痂生长加快的目的。
那么,在日常生活中,如何科学预防骨质疏松呢?孙小平说,这就要遵循“年轻时多存骨量,中年时少丢骨量,疏松后预防骨折”的三级预防方式。具体来说就是:儿童、少年时期应合理膳食营养,均衡饮食,适当补充钙磷,多喝奶,不偏食、挑食;中青年时期坚持体育锻炼,参加户外活动,培养良好生活习惯,不吸烟、不喝酒、少饮咖啡和碳酸饮料,以增加骨量,提高峰值骨密度;老年时期要定期到医院检查骨密度,一旦发现骨量减少较快,也可在医生的指导下开始干预,包括补充钙质,激素替代治疗,尽量减少骨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