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现在,几乎每个人的身边都有人因癌症而离开。
“哭肯定是哭了,但没有嚎啕大哭。强烈的不真实感,觉得这种事怎么可能发生在我身上,我们才结婚一年。”
“我妈妈生病这个事情一直瞒着我外公外婆,我想他们经不起这样的打击。”
“可是,我再为他们难受,我也代替不了他们承受病痛的折磨。可是,我的爷爷,我的叔叔,我的阿姨,他们凭什么要受如此折磨?!!”
……
当得知自己的亲朋好友患上癌症时,绝大多数人心中是悲愤的,悲亲友被病痛折磨,愤病魔为何找上亲友。随着一段时间的平复,心情可能有所缓和,可当亲友因遭受放化疗带来的毒副作用而痛苦、呕吐、脱发、憔悴消瘦、精神不济,或最终走向死亡时,痛苦、遗憾将伴随他们很长一段时间。
有一位作家写给自己去世的母亲这样一段话:“我这一生最忘情的哭喊只有两次,一次是我生命的开始,一次是你生命的终结。第一次我不记得,第二次你不晓得。”子欲养而亲不待,应该是这人世间最大的遗憾了。因而近几年,人们创造了一个特殊的节日,取“717”谐音“吃一吃”,定每年7月17日为“回家吃饭节”,唤醒了大家对家的关爱、对健康生活的关注。
而患者本人,当被医生告知患上癌症时,又是另一番心路历程。48岁的禾子三年前被诊断为肺部高分化腺癌,那是一个晴天,禾子自己去医院做的检查,也是当天,医生告知她患了肺癌。
“我自己坐在小区的公园里,没有哭,好像想了很多,又好像什么都没想。一直坐到傍晚,我就回家了。在家里等我老公下班回来,跟他说了这个事,他也没怎么说,我们俩在客厅坐了一宿。第二天我们收拾东西,准备上医院,又去理了发,做这一切,像在处理后事一样的心情,结局已经知道,但很无奈,无法改变,所以没有心理抗争。
我们都很消极,其实这个事有一个背景,我老公有个同事就在我生病前不久被确诊为肺癌的,他只活了40多天,所以我们的潜意识里,我也只有最后的40天了。
所以之后,我关注并学习这一方面的知识,和病友分享治疗经验,只要有時间就认真学习文章,一读再读。现在好多医生都说我很专业。
学习了知识,最大的好处是,我心平气和了很多,表面上可能没什么变化,都是很平和,其实心里是不一样的,以前是茫然的平和,现在是有底气的平和。我们人是这样的,对一样东西了解了,就不会害怕了。
除了我自己努力学习,我还参加了病友群,很感激病友群的平台,让我们抱团取暖,又有专家可以咨询。”禾子口述。
禾子的先生开玩笑:“我老婆差半年可以拿医学的本科毕业证了,这得益于她的自学,也得益于病友群上大家给的帮助。癌症是一个很令人害怕的疾病,我们太需要有同伴一起前行了,一起努力,一起克服了!”
为此,祈福医院肿瘤科创建了患者病友群,一方面加强患者与医生的联系,改善医患关系,另一方面,为患者传播专业医学知识,并不定期组织专家咨询、科普宣教等,帮助癌症患者度过一开始的心理难关。
病友群的建立旨在为患者们提供一个抱团取暖的平台,一些抗癌成功的患者会在群上分享抗癌心路历程、抗癌经验,为其他患者传播正能量。在这个大家庭里,大家感受到爱、力量、希望,这些心理暗示都能对患者的康复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因为肿瘤并不可怕,怕的是失去信心和勇气。
肿瘤科为不同的癌症患者创建不同病友群,例如肺癌患者有“爱肺之家”病友群,群内的医疗人员也是肺癌专家,根据研究领域、擅长疗法的不同,又有西医专家、自然疗法专家、绿色疗法专家,可为患者提供专业、精准的医疗咨询。患者若有疑问,无需第三方介入,直接在群内@某位专家,与专家零距离、无障碍对话。专家在线答疑,不收取任何费用。
此外,群内还会开展防治知识科普、日常护理培训,帮助患者及家属更全面、深入了解疾病,树立正面、正确的疾病观。
为使更多的肿瘤病人找到大家庭,得到专家解疑、病友支持,现病友群对外开放,扫描群管理员二维码,即可轻松入群。加管理员时,请备注肿瘤类型,方便管理员协助进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