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网络热搜榜上一名1岁10个月大的女童“小娇”,因走失于杂草丛生的树林中,不吃不喝5天4夜后获救的新闻,引起大家的热议和围观。不到2岁的幼童,究竟是有多强大的生命力和行动力,得以自保,并存活了下来。是大难不死,还是自身强大的生命力支撑?这都很难说的清楚。
“正常1岁多幼童刚学会走路,跑步都还踉踉跄跄,很多在城市长大的这个年纪的幼童,至少有一个全职在家带孩子的成人看管,孩子的周围都做了很多安全防护。而对于在农村长大的小娇,由于长期处于“放养”状态,与大自然接触密切,因此能够很快适应这种恶劣环境,这也是孩子存活的一个重要因素。”祈福医院儿童保健康复科主任刘宇彬解释说。
据了解,不到2岁的小娇被发现时,处于昏迷状态,全身皮肤挫伤,严重脱水,双脚布满虫咬伤痕,肤色苍白,气息非常微弱......,在无吃无喝的情况下,成年人都很难熬,何况这么小的孩子。
画圈的位置为小娇躲藏之地,离她不足1米的深水渠也是一大隐患,一个不小掉进去,后果难以想象。
据悉,荒山上一直有降雨,小娇只要一张开嘴就能获得水份,这也是她存活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小娇多日暴露于荒山野岭里,呼吸微弱,且处于昏迷状态;在如此状况下长时间得不到盐分和食物,容易造成电解质紊乱,严重脱水、休克甚至危及生命;而且在有些森林释放氧气含量高的地方,也可容易发生“氧中毒”。
“植物和人一样都有也有‘作息时间',白天时,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释放氧气。植物不断反复地吸收与释放,最终使氧气越来越多二氧化碳越来减少。”刘宇彬说,早在19世纪中叶,英国科学家保尔·伯特首先发现,如果让动物呼吸纯氧会引起中毒,人类也一样。人如果在大于0.05MPa(半个大气压)的纯氧环境中,对所有的细胞都有毒害作用,吸入时间过长,就可能发生“氧中毒”。但小娇在这样的环境下挺过来,的确是个奇迹。
小娇自小生活条件不好,但一直生活在大家庭中,父亲也有很多兄弟姐妹在身边,小娇是家里6个孩子中最小的一个,因此她的长大是“放养”状态,不惧怕陌生环境,据他父亲接受采访时说,带小娇出去玩的姐姐哥哥都回来了,但一直未见小娇回来,开始以为孩子在村里随处晃荡,没在意,等到发觉真的是丢失,去报警时也错过了24小时黄金期。
而小娇的奇迹生还,也是因为生活的地方与大自然紧紧相连,长期亲密地接触,对大自然病毒、细菌也有一定的免疫能力,这些因素对她的存活起到积极的作用。
反观之,对比现在很多“塑料儿童”,不能不令人担忧。《塑料儿童》是台湾著名作家三毛写的一篇文章,她为了让双胞胎侄女欣赏大自然,带她们去旅行,在草丛里她发现美丽的狗尾巴草,让孩子们一起来采摘,但孩子们却害怕有蛇虫,不肯自己去摘,让她感叹现如今的孩子只与电视、可乐、动漫为伴,与大自然地亲密接触毫无兴趣,失去了大自然给与人的灵性天赋。
我们身边有太多这种“塑料儿童”,也有人称之为“宅童”,他们习惯用电子产品、设计好的玩具来替代大自然给予的欢乐、动手能力、行动能力及抵抗疾病的能力。
随着现今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无论生活在农村还是在城市的孩子,很少长期浸泡在大自然环抱中,相对探索大自然的机会也越来越少,“宅童”在没有电子产品时,他们常感无趣,目光呆滞,烦躁不安,事实上也是患了一种“自然缺失症”,就是儿童与自然之间的巨大断裂,因而可以经常看到太多的肥胖儿童、注意力紊乱和抑郁现象。
“总是宅在家里的儿童抵抗力往往都不是很好,一旦改变单一的环境,去适应复杂的环境都会让他们感到不适。”呼吸内科黄笑娟医生表示,如果可以经常在空气清新的山林里活动、在空旷的草地上放放风筝,都有利于呼吸系统的保健,促进肺脏的活动。
回忆小娇当天走失时,是在6岁哥哥和4岁姐姐的看护下走失,本身看护的孩子都是低龄儿童,不具备监护人的责任意识和监护能力,因此,一位看护的成人是非常重要,但成人在看护时也做不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如何看护好,减少孩子受伤害,刘宇彬主任给家长们支几招:
01、婴幼儿意外伤害的防范
第一阶段:1~6个月婴儿,这个阶段婴儿,容易发生窒息、蒙被过严、外伤、误吸;
第二阶段:7~12个月,这个月龄的婴儿,容易发生烫伤、跌落、中毒;
第三阶段:1~3岁幼儿容易发生溺水、误吸、触电、气管异物、车祸、烫烧伤、跌落伤。
孩子走丢后,最有效的“十人四追法”,这样找回的概率增加4成。警察蜀黍指出:儿童失踪24小时是黄金期,一人报警110,并寻找四周的广播站,孩子失踪不需要等待24小时,立刻报警,并说出孩子的特征,请求警方协助,一人呆在失踪地点,不要走动,以便孩子回来找不到人。四人分别朝着东西南北四个方向沿着大路去追,其他四人赶往不同的火车站、汽车站、码头等不同地方寻找。最后留一人在家中,以备孩子自己找回家,救命方法每个人都要记住。
1、5岁以下儿童的家长或者看护人,绝不能将儿童独留在浴缸,浴盆里,或待在开放的水源边;
2、无论儿童在水中还是水旁,家长与儿童的距离都要伸手可及,专心看管,打电话、聊天、做家务时都不能分心;
3、儿童一定要由成年人监管,不能将5岁以下的儿童交给未成人看护。
1、不要带孩子去没有安全措施的公共场所;
2、给孩子口袋或身上挂张卡片,写上家人联系方式;
3、父母或其他亲属不论什么情况,都不能让孩子远离自己视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