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每3秒就发生一起骨质疏松骨折
骨质疏松骨折被称为“沉默的杀手”,发病人群多为老年人。全世界每3秒就发生一起骨质疏松骨折。骨质疏松骨折已成为全球严重的疾病负担。数据显示,我国骨质疏松症患者约2亿。骨质疏松症最大的危害就是易骨折,与之相关的骨折在老年人中发病率高达30%以上,许多患者因此致残。
大误区!
祈福医院治未病科主任李跃华教授指出,骨质疏松不仅与钙、维生素D及激素有关,还与骨骼肌肉系统的衰退有关。因此,保持“肌情”,对老年人非常重要。
据李跃华教授介绍,肌肉系统的衰退会造成肌肉萎缩、骨质减少,进而引起肌力减退、运动能力、平衡能力下降、步行缓慢、骨脆性增大、易骨折,最终导致老年人生活质量下降。
《中国居民骨骼肌健康指数》数据显示:国人正处于一个“危肌四伏”的环境中,中国人的骨骼肌健康指数平均分仅为68.2分!中国男性骨骼肌健康指数平均分高于女性,而这一差异主要表现在中老年年龄层。40岁以后,男女差距逐渐加大;60岁以上老年女性平均分不及格,男女分数差距最高超过了20分。
与之相对应的是,女性是骨质疏松的高发人群,60岁以上的女性,约一半都患有骨质疏松。50岁以上的女性患者中,每3人中有1人将经历一次骨折。
说起骨质疏松的防治,人们都会说“补钙”,可是补钙就够了的话,有些情况该如何解释?
有的长期卧床的老人,每天补充许多钙或维生素D,为什么他们的骨质疏松症照样发展?
宇航员的饮食中并不缺钙,为什么他们在失重状态下大量丢失钙而造成骨密度下降,需在返回地球后很长时间才能逐渐恢复?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提高骨密度,防止骨疏松,补钙后必须在负重状态下才能使钙质有效地吸收于骨组织中。也就是说,缺钙者参加适量的运动锻炼,使骨骼"承重",才能提高补钙的效果,有助于防止骨质疏松。所以,补钙结合适当的负重运动,是防止骨质疏松最有效的方法。
李跃华教授说,《肌肉、骨骼与骨质疏松专家共识》认为,骨质疏松与肌肉、骨骼密切相关。骨质疏松症和肌少症存在着很多共同的风险因素。肌肉骨骼运动可以增加峰值骨量,促进骨形成。
研究还发现,在骨质疏松的发病机理中,非机械因素(如钙、维生素D、激素等)并非是最主要的,而在神经系统调控下的肌肉力量,才是决定骨强度(骨量及骨结构)的最重要的因素,这种肌肉力量的机械性因素,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后者可增强前者的效应,但不能取代之。长期卧床不动或少动,会出现肌肉和骨骼的钙“迁移”增加,骨钙大量丢失,引起骨质疏松和肌肉无力。通过适宜的运动,可增强肌肉的力度和骨钙的利用率,抑制和减少钙“迁移”,有效防治骨质疏松症。因此,即使长年卧床的老人,也应每天尽可能地离床1小时,使骨组织承受体重的负荷,使肌肉多收缩活动,再配合适当的食物及药物,对推迟或延缓骨质疏松进程大有裨益。
冬天来了,老年朋友们不论男女,都应多到户外走走,晒晒太阳,并根据自身身体情况选择适宜的运动项目,如散步、快走、慢跑、八段锦、太极拳、健身操等。天气不好时,也可以在家多做做下面简单的肌肉训练:
坐姿上举哑铃练肩关节。如果家里没有哑铃,可先用两瓶矿泉水开始练习。练熟了以后,可以在矿泉水瓶里装上沙子,增加重量。千万注意训练时的安全,循序渐进,可不要一口吃个胖子。
男人虽强壮,生命更脆弱
据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研究发现,老年人中,30%的髋关节骨折发生在男性(70%发生在女性)。发生率虽然较女性少一半多,但死亡率却是女性的一倍。这说明世上男性更脆弱。他们骨头的质量及并发症的预后都比女人差。这也是全世界范围内,所有种族的男性平均寿命都比女性低7岁左右的原因之一。
专家简介
擅长老年病:骨质疏松症、颈椎病、退行性骨关节病、动脉硬化、脑供血不足、痴呆等;治未病:健康体检、养生咨询、穴位敷贴、保健茶饮、药膳食疗、中药干预等;神志病:失眠、焦虑症、焦虑状态、抑郁症、抑郁状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