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隔离太太太太难了!
厌学,沉迷电子游戏;
情绪波动大,脾气变差,
亲子关系紧张;
身体出现不适,
头疼、胃疼,睡眠不好、食欲不振……
5月底,广州疫情反扑,受居家隔离影响,一系列心理健康问题接踵而来,青少年群体尤为突出,广东祈福医院神志病科(心理科)就接诊了不少这样的患者。全国精神卫生综合管理试点、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专家,广东祈福医院神志病科主任林勇强指出,做好“心理防疫”与战“疫”同样重要。
居家隔离亲子关系紧张,13岁少年患上抑郁症
13岁男孩小杰目前上初一,他在父母的带领下来到广东祈福医院神志病科。自诉近一年来感觉压抑烦闷,每天想哭,呼吸困难,头痛,睡不着觉。原来,2020年疫情严控期间,父母陪小杰居家上网课,看到孩子很多简单的题都不会做,父亲忍不住对他大吼大叫。一次冲突爆发后,父亲甚至骂道:“这都学不会,你去死了最好!”小杰瞬间崩溃,泪如雨下,此后便郁郁寡欢,学习成绩不断下降。回校后又被同学嘲笑自己的成绩,小杰情绪更加低落,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更别说学习了。
父母往往是焦虑源,须进行自我调整
经过耐心询问和心理测评,小杰被确诊为抑郁症,其诱发因素与父亲发生冲突有关。对此,林勇强双管齐下,一方面对小杰进行心理疏导,引导他知晓学习的意义,改进学习安排,避免与家长发生冲突。另一方面,也让小杰父母意识到孩子抑郁的因素与父母教育方式有关,启发父母改善与孩子相处的方式。在医院、家长的共同努力下,小杰逐渐好转。
“很多家长以为隔离期间可促进亲子关系,往往适得其反。”通过对青少年学生疫情防控期间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梳理分析,林勇强发现他们出现抑郁的主要诱因是原本的生活方式被打乱,从家庭、学校两点一线变成被困在家里,加上家长在孩子身边高密度的监督,使得孩子负面情绪日益积累且得不到宣泄。
抑郁可夺走生命,正确治疗很关键!
林勇强提醒家长,不要小看抑郁症,它不仅会夺走一个人的快乐、还可能夺走他的生活、甚至生命,和其他疾病一样,需要正确治疗。同时林勇强给大家分享几点预防青少年抑郁症的建议:
1、多与孩子沟通,注意聆听,而非教训
青春期的孩子比较逆反,对一味地说教非常抵制,家长如果和孩子发生矛盾,要保持情绪稳定,冷静处理。
合理膳食,规律作息,每日锻炼,运动可以增加5-HTP、五羟色胺、多巴胺等促进情绪的化学物质分泌,增加快乐感。
3、正确引导改善不良习惯
对于孩子不良习惯,避免一味“堵”,尝试“疏”,给孩子适当的空间,也许会有意外的效果。
4、减轻孩子的压力
父母的逼迫只能徒增孩子的压力与烦恼,课外应多带孩子散散步、听听音乐、打打球以缓解压力。
如果感到自己的恐慌情绪无法缓解,产生了失眠、心悸等生理和行为问题,请尽快求助专业人士。广东祈福医院目前已开通心理援助热线电话020—84518333,免费为市民朋友提供疫情防控心理援助服务。
林勇强
主任医师、神志病科主任
全国精神卫生综合管理试点专家、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专家、国家和广东省基本卫生服务项目专家、广东省精神卫生中心公共卫生事业科原主任、广东省人民医院心理精神科主任医师。擅长各类心理障碍的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儿童青少年学习、人际交往和青春期心理问题的综合干预;各类人群的家庭矛盾、人际关系、工作压力、情感等问题的心理治疗;各类精神障碍的综合治疗和社会功能康复。曾获得省厅级科研课题10项、省级科技进步奖1项、厅级科技进步奖2项。参编《沈渔邨精神病学(第六版)》和《中国精神疾病防治指南(实用版》等。